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全彩色铜版纸印刷)》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地质出版社
  • 9787116075658
  • 31718
  • 0047156778-4
  • 正16开
  • 2014年9月
  • 理学
  • 地质学
  • P548.2
  • 地质学、资源勘查
  • 本科
内容简介
葛肖虹、马文璞编著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基本囊括了区域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与理论,特别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新进展:中国区域构造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境内克拉通(地台)与造山带(褶皱系)及其中一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力求反映近20年区调成果和最新的资料与认识,以活动论的历史构造观统领全篇。西域板块(地台)是本书的一个创新和特色,它汇集了前人对我国西部构造区的构造认识,为后人研究一个地区的区域构造提供了可供参阅的范例。
本教程适用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也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国土资源调查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篇区域构造解析的方法学原理


第一章  地壳运动:鉴别和效应


  第一节  构造运动面分析:地壳垂向上升运动


  第二节  构造旋回和褶皱幕


  第三节  倾向和走向滑移:水平分量地壳运动


    一、倾向推移——地壳的挤压缩短和增厚


    二、倾向滑移——地壳的伸展和减薄


    三、走向滑移——逸脱或挤出构造


第二章  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构造信息


  第一节  岩浆幕与构造事件


  第二节  岩浆岩组合的构造属性


    一、蛇绿岩套


    二、火山岩系列


    三、深成岩系列


  第三节  区域变质相的构造含义


    一、区域变质相


    二、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双变质带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三、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一温度一时间轨迹


    四、区域变质作用和造山形变


  第四节  对地球早期历史和前寒武纪构造的认识


第三章  洋、陆界面:大陆边缘地质


  第一节  被动大陆边缘


    一、形态和结构


    二、演化


    三、古被动陆缘的识别


  第二节  活动大陆边缘


    一、形态和结构


    二、混杂堆积


    三、复理石


    四、磨拉石


  第三节  弧后俯冲和多岛海模式


第四章  洋盆终结:大陆造山带


  第一节  喜马拉雅型大陆碰撞造山带


    一、历史沿革和区域背景:特提斯域


    二、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范围、组构、大陆拼接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三、应变模式与陆内变形理论


    四、后继效应:地震活动


  第二节  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造山带


    一、演化


    二、移置地体问题


  第三节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构与大地构造相


第五章  从经典槽台理论到超越板块构造:地球观的转变


  第一节  经典槽台学说的回顾和评述


    一、地槽及其演化


    二、地台及其演化


    三、地壳发展趋向


    四、槽台学说的功绩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活动论思路的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


    一、先驱者的足迹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边界类型和运动学


    三、当代大地构造学的现状——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一个新的认识时代


    正在临近


第二篇中国区域构造


第六章  中国区域构造概述


  第一节  现代构造形迹和组成的不均一性


    一、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构造的位置、区域构造划分与演化简史


    一、中国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二、中国的区域构造划分


    三、中国主要构造阶段与演化简史


第七章  中朝板块(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朝地台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Ar0—Pt1)


    一、中朝地台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分布


    二、始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组成与古构造环境演化


  第三节  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Pt2一T)


    一、中一新元古代(晚前寒武纪)


    二、古生代一三叠纪


  第四节  克拉通解体、岩石圈转型和构造地貌形成(T3一Kz)


    一、印支期构造变形


    二、燕山期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


    三、喜马拉雅期构造地貌


    四、“泥河湾人”与古人类迁徙


第八章  扬子一华南板块——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和南海一印支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华南区域深部结构


  第三节  扬子板块(地台)


    一、地台基底——前南华纪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


    二、地台盖层——南华纪一三叠纪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


  第四节  华南褶皱系、华夏陆块、南海一印支地台


    一、前南华纪基底岩系


    二、南华一震旦系和下古生界


    三、早古生代的变形与岩浆活动


    四、南海一印支地台和华夏古陆问题


  第五节  扬子一华南地台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一、东西部构造一沉积分异


    二、扬子一华南地台中一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


    三、扬子一华南地台盖层构造变形时期


    四、新生代构造地貌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第九章  西域板块(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拉善地块


    一、前南华纪晋宁期基底


    二、南华纪一古生代扬子型盖层


    三、隐伏的板块缝合线


  第三节  祁连山褶皱带


    一、前南华纪基底


    二、南华纪一早古生代裂陷阶段


    三、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祁连运动)


    四、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克拉通阶段


    五、印支期变形事件与燕山运动影响


    六、新生代与晚喜马拉雅造山事件


  第四节  柴达木地块(盆地)


    一、盆一山构造地貌分析


    二、柴达木盆地前南华纪基底与岩石圈结构


    三、南华纪一三叠纪构造特征与演化简史


    四、中一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


  第五节  北羌塘地块与东昆仑一阿尼玛卿一金沙江印支期褶皱带


  第六节  塔里木地块(盆地)


第十章  古亚洲洋——天山一兴蒙造山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尔泰一天山褶皱系


    一、阿尔泰褶皱带


    二、斋桑一额尔齐斯褶皱带


    三、准噶尔一吐鲁番地块


    四、天山褶皱带


    五、小结


  第三节  蒙古一兴安岭褶皱系和松嫩、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


    一、蒙古一兴安岭褶皱带


    二、内蒙褶皱带


    三、索伦克尔缝合带


    四、松嫩、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


  第四节  北亚构造域晚中生代的挤出构造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一章  古西域洋——昆仑一秦岭造山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秦岭一大别造山带


    一、深部结构


    二、构造一岩相带的划分


    三、秦岭一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


  第三节  昆仑造山带


    一、西昆仑造山带


    二、东昆仑造山带


  第四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二章  特提斯洋——滇藏造山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右江褶皱带


    一、巴颜喀拉褶皱带与北羌塘一昌都地块


    二、右江褶皱带


  第三节  龙木错一双湖一澜沧江缝合带与南羌塘~申扎一保山地块


    一、龙木错一双湖一澜沧江缝合带


    二、南羌塘一申扎一保山地块


  第四节  班公湖一丁青一怒江缝合带与拉萨一腾冲陆块


    一、班公湖一丁青一怒江缝合带


    二、拉萨一腾冲陆块


  第五节  印度地台北部陆缘和雅鲁藏布缝合带


    一、印度地台北部陆缘


    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三章  西太平洋活动陆缘带的形成和演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完达山蛇绿混杂带一地体构造


  第三节  中国东部陆缘火山带和燕山一喜马拉雅期的陆内变形


    一、大陆边缘火山一深成岩带


    二、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中亚大陆东部的陆内变形


    三、造山带裂陷盆地


    四、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和陆内裂陷盆地


  第四节  台湾造山带


    一、地质记录


    二、板块构造和演化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展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研究展望


  第三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质研究的促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