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7553057
- 21364
- 0050181390-1
- 2016年8月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0
- 中文
- 本专科
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今解》吸收语言论转向以来的现代思想成果,从天真性与建构性两方面,颇具新意地阐述文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客观地在语言论视野中接通这两方面,表明建构既然归根结底是语言符号在建构,便是被叙述的过程,即文学在深层次上发挥语言创造能力的过程。文学由此逐渐不限于名词性狭义,而日益成为一种活的思想方式。本书适合我国高等院校文学理论课程在今天的教与学,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绪 论
一 理论的本义
二 从天真性到建构性
三 文学是一种活的思想方式
上 编 天真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源流
一 文学观念在中西方
二 历史走向:从杂到纯
三 由此看文学狭义与本义
四 文学本义的实质与原因
五 当今走向:从纯再到杂
第二章 文学的性质
一 日常活动:在大于说
二 科学活动:说大于在
三 文学的前提:说与在统一
四 文学的说与文学的在
五 文学由此与人生同构
第三章 文学的功能
一 再现功能:形象与认识
二 表现功能:情感与体验
三 显现功能:悲悯与见证
四 中西文学功能比较
五 中国文学功能反思
第四章 文学的叙事
一 叙事语言:文学用什么讲故事
二 叙事视角:文学如何讲故事
三 事件与叙述的分离及意义
四 叙事要素:文学讲谁的故事
五 叙事声音:谁在文学中讲故事
第五章 文学的抒情
一 隐喻的实质
二 这一实质的意义
三 中国抒情传统的成因
四 中国抒情传统的成就
五 中国抒情传统的局限
第六章 文学的想象
一 人为何需要想象
二 想象区别于联想与幻想
三 何为文学想象
四 想象由此具有情理逻辑
五 文学如何想象
第七章 文学的虚构
一 虚构的意义
二 虚构与事实
三 虚构与经验
四 虚构的动机
五 实现动机的理由
第八章 文学的语言
一 与日常语言的区别:陌生性
二 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多义性
三 多义性带来看护与倾听
四 陌生与多义未干扰真相
五 意义:从工具到本源
下 编 建构的文学
第九章 文学与时代
一 文学的古典、浪漫与现实
二 文学的现代
三 文学的后现代
四 这一演变的实质
五 这一演变的两重性
第十章 文学与政治
一 政治的狭义与广义
二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三 文学的非意识形态性
四 文学与权力:重建政治
五 审美阅读与解码阅读
第十一章 文学与性别
一 文学的建构与意义
二 文学的建构途径
三 性别写作的成因
四 性别写作的特征
五 性别写作的问题
第十二章 文学与文化
一 何为文化
二 文化研究的内因:语言—符号
三 文化研究的外因:历史—权力
四 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
五 面对文化,文学何为
第十三章 文学与批评
一 侧重世界的批评
二 侧重作家的批评
三 侧重作品的批评
四 侧重读者的批评
五 理论的批评
第十四章 文学与解读
一 印象:从发生到发展
二 先见:从消极到积极
三 区分点:自我反思意识
四 解读的过度与适度
五 解读与转写
第十五章 文学与学术
一 文学走出建制与进入他者
二 文学如何进入他者:从能指到所指
三 文学进入人文学科
四 文学进入社会科学
五 文学进入自然科学
第十六章 文学与理论
一 从文学理论到理论
二 从理论到后理论
三 后理论的既有思路
四 后理论的新思路
五 从理论地做文学到文学地做理论
附 录 一 文学理论重要知识点索引
附 录 二 课程进一步研修参考书目
后 记
一 理论的本义
二 从天真性到建构性
三 文学是一种活的思想方式
上 编 天真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源流
一 文学观念在中西方
二 历史走向:从杂到纯
三 由此看文学狭义与本义
四 文学本义的实质与原因
五 当今走向:从纯再到杂
第二章 文学的性质
一 日常活动:在大于说
二 科学活动:说大于在
三 文学的前提:说与在统一
四 文学的说与文学的在
五 文学由此与人生同构
第三章 文学的功能
一 再现功能:形象与认识
二 表现功能:情感与体验
三 显现功能:悲悯与见证
四 中西文学功能比较
五 中国文学功能反思
第四章 文学的叙事
一 叙事语言:文学用什么讲故事
二 叙事视角:文学如何讲故事
三 事件与叙述的分离及意义
四 叙事要素:文学讲谁的故事
五 叙事声音:谁在文学中讲故事
第五章 文学的抒情
一 隐喻的实质
二 这一实质的意义
三 中国抒情传统的成因
四 中国抒情传统的成就
五 中国抒情传统的局限
第六章 文学的想象
一 人为何需要想象
二 想象区别于联想与幻想
三 何为文学想象
四 想象由此具有情理逻辑
五 文学如何想象
第七章 文学的虚构
一 虚构的意义
二 虚构与事实
三 虚构与经验
四 虚构的动机
五 实现动机的理由
第八章 文学的语言
一 与日常语言的区别:陌生性
二 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多义性
三 多义性带来看护与倾听
四 陌生与多义未干扰真相
五 意义:从工具到本源
下 编 建构的文学
第九章 文学与时代
一 文学的古典、浪漫与现实
二 文学的现代
三 文学的后现代
四 这一演变的实质
五 这一演变的两重性
第十章 文学与政治
一 政治的狭义与广义
二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三 文学的非意识形态性
四 文学与权力:重建政治
五 审美阅读与解码阅读
第十一章 文学与性别
一 文学的建构与意义
二 文学的建构途径
三 性别写作的成因
四 性别写作的特征
五 性别写作的问题
第十二章 文学与文化
一 何为文化
二 文化研究的内因:语言—符号
三 文化研究的外因:历史—权力
四 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
五 面对文化,文学何为
第十三章 文学与批评
一 侧重世界的批评
二 侧重作家的批评
三 侧重作品的批评
四 侧重读者的批评
五 理论的批评
第十四章 文学与解读
一 印象:从发生到发展
二 先见:从消极到积极
三 区分点:自我反思意识
四 解读的过度与适度
五 解读与转写
第十五章 文学与学术
一 文学走出建制与进入他者
二 文学如何进入他者:从能指到所指
三 文学进入人文学科
四 文学进入社会科学
五 文学进入自然科学
第十六章 文学与理论
一 从文学理论到理论
二 从理论到后理论
三 后理论的既有思路
四 后理论的新思路
五 从理论地做文学到文学地做理论
附 录 一 文学理论重要知识点索引
附 录 二 课程进一步研修参考书目
后 记